找回密码
 中文注册

QQ登录

只需一步,快速开始

  • 便民服务
  • 关注我们
  • 社区新手

白洋淀的一只鸟和一条鱼,“出圈”了!(新华社)

[复制链接]
连日来,“华北明珠”白洋淀的青头潜鸭和鳑鲏鱼引发社会关注。两种之前默默无闻的“小精灵”不经意间成为“网红”,这是怎么回事呢?

9月15日,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“中国这十年”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,在介绍近十年来我国水生态变化时,肯定了白洋淀污染治理成效。发布会还直接“点名”:多年没有见到的鳑鲏鱼等白洋淀一些土著鱼类也在逐渐得到恢复。

微信图片_20220922095712.jpg
这是在雄安新区拍摄的鳑鲏鱼。受访单位供图

此前,8月9日,中共河北省委举行“中国这十年·河北”主题新闻发布会,一张青头潜鸭在白洋淀安家的图片被展示后也引起关注。据介绍,图片上的小鸭子正在学游泳,今年观测到白洋淀已经成为全球濒危物种——青头潜鸭的栖息地和繁育地。

微信图片_20220922095756.jpg
在白洋淀拍摄的青头潜鸭。受访单位供图

就这样,一只鸟和一条鱼通过两场发布会进入公众视野。记者搜索发现,数十家主流媒体进行了相关报道,一些自媒体还配上图片进行科普宣传。

这两种小动物到底什么来头,为何如此受推崇呢?原来,这背后是对白洋淀生态治理的一种肯定。

白洋淀是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泊,143个淀泊星罗棋布,3700条沟壕纵横交错,对维护华北地区生态环境具有重大意义,被誉为“华北之肾”。雄安新区设立五年多来,白洋淀迎来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系统性生态治理,水质从劣Ⅴ类提升至Ⅲ类,进入全国良好湖泊行列。

微信图片_20220922100239.jpg
白洋淀淀区景色。新华社记者 朱旭东 摄

青头潜鸭是一种对生存环境非常挑剔的水鸟。多年来因为气候、环境变化及人为因素干扰,青头潜鸭野外种群数量不断减少,2021年被列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。

河北省林草局去年秋冬季在白洋淀发现100余只青头潜鸭成体,今年7月又首次在白洋淀发现青头潜鸭的育雏情况。经专家确认,白洋淀湿地成为青头潜鸭的繁殖地之一。作为迁徙性鸟类,它们缘何从候鸟变成留鸟安家白洋淀?

微信图片_20220922100348.jpg
在白洋淀拍摄的青头潜鸭。受访单位供图

河北省林草局野生动植物保护与湿地管理处处长刘洵说,今年5月,他们在对白洋淀湿地鸟类进行监测考察时,先后在多处水域共发现10余只青头潜鸭成体。随后便加强了监测力度,幸运的事情发生了:有一天清晨他们再次来到之前发现青头潜鸭的水域时,一只雌性成鸭带着4只可爱的小鸭出现在望远镜里,相机快速拍下这珍贵的画面。

微信图片_20220922100447.jpg
在白洋淀拍摄的青头潜鸭。受访单位供图

中国青头潜鸭保护与监测工作组组长、北京林业大学教授丁长青说,青头潜鸭在其历史繁殖地难觅繁殖踪迹,白洋淀繁殖地的发现,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。

为了让更多的鸟类“落户”,雄安新区近日在白洋淀划定9个鸟类重要栖息地,还新建多处湿地公园、口袋公园,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和丰富的植被,为不同习性的野生鸟类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繁殖条件。目前白洋淀野生鸟类达到237种,比新区设立前增加了31种。

再来说说名字比较拗口的鳑鲏鱼。它是白洋淀一种土著小型淡水鱼,有着亮丽的体色,对水质要求很高,是生态指标性鱼类。然而,这种渔民再熟悉不过的鱼,由于白洋淀过去的污染,却一度消失。白洋淀周边一些村民说:“这真是一件神奇的事,水质变好了,鱼自然而然就回来了。”

微信图片_20220922100731.jpg
这是在雄安新区拍摄的鳑鲏鱼。受访单位供图

近日,经河北省海洋与水产科学研究院监测发现,白洋淀鱼类已恢复至46种,较雄安新区设立前增加了19种,白洋淀鱼类生物多样性已达到高级别水平。

记者在白洋淀一些淀中村走访发现,一些过去的猎鸟者销毁了家里的捕鸟网,成为民间护鸟志愿者。雄安新区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爱鸟护鸟行动,志愿者队伍已超两千人;淀里过去大鱼小鱼一网打尽的“绝户网”不见了,白洋淀流域累计实施增殖放流苗种2.7亿单位以上。

微信图片_20220922100920.jpg
工作人员在白洋淀淀区清理淀面垃圾。新华社记者 朱旭东 摄

为进一步展现白洋淀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,提高全社会生态保护意识,雄安新区近日启动“青头潜鸭”IP形象设计征集活动,努力让这个“小精灵”成为白洋淀的“形象大使”。

如今,白洋淀从“静态美”到“动态美”,一幅人、水、鸟、鱼和谐共处,清新明亮、水城共融的生态画卷正呈现在人们眼前。




来源:新华社

分享至 : QQ空间
收藏

0 个回复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中文注册